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浩浩水波,倒映千年繁华;月岛远眺,见证新城崛起。昨天,2024北京文化论坛在京开幕,论坛期间设有6条现场观摩活动路线。下午,近百名嘉宾、媒体记者朋友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游串联古今的大运河,共访有名有趣的“森林书苑”,齐探绿意盎然的森林公园,看新城活力迸发,览千年运河文脉。
副中心建设“浸润山水间”
古老码头重现历史记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再写运河风华。观摩活动首站就是今年2月申创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该景区分为北、中、南三区,此次观摩的是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南区。南区北起六环路,南至武窑桥,河道全长8.6公里,占地面积107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为2500亩,是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中绿色生态的集中展示区,秉承“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的设计理念,形成了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的整体布局。
所谓“一河”,指的是北运河,沿岸有5个功能各异的码头,作为水上游览的停靠地,便于游人上岸观赏。“两岸”是指北运河两岸,8到10公里的堤路绿化与运河景观互借互动,形成了错落起伏的景观效果。“六园”就是分布在两岸的六大景区,由北至南依次是潞河桃柳景区、月岛闻莺景区、丛林活力景区、银枫秋实景区、明镜移舟景区以及高台平林景区,十八景含在六大景区中。
驻足于“月岛闻莺”景区,植物繁盛,景色优美。这座北运河河道整治过程中堆筑的小岛,四面环水,形似月牙,故名月岛。256亩的小岛借用原有地形,地势北高南低。月岛画境、半山人家、湿地蛙声“三幅美图”绘就其中。“月岛栽植了乔、灌、花、草、地被、水生植物多达百余种,形成了北方植物科普示范基地。”在讲解员的介绍中,嘉宾们纷纷登上月岛,登高远眺,一览运河美景。
“这里是观赏运河的最佳地点。”讲解员指着左上方月岛最高处,嘉宾们来到了月岛闻莺观景平台,这里高出巡河道13米,是整个公园的制高点,游人拾级而上,远可眺运河水色,近可览水面莲荷。千年运河,浩浩汤汤,气象万千。观景平台共设有三层,取步步登高,层层观景之意,每层高3.3米,台阶数为66步。每层设有不同的平台欣赏不同的景色,形成了一层观运河、二层观通州、三层可见城市副中心发展全貌的观景效果。
站在观景平台上,编剧马继红感慨万分,两年前拍摄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时,她曾在通州取景。“这里是大运河的北端,我们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直到浙江。”在她看来,通州一直在变。“我在北京生活了70年,过去的通州印象中一直是远郊的印象,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绿树成荫,水草丰美,景色宜人。”
途经柳荫广场,十余株大柳树十分醒目。“这些柳树在建园之前就有,广场因此得名,我们在其周围修建了船型的树池座椅,就好像一艘艘停靠在码头的漕船。”讲解员说,这里与南区主入口及景区内最大的游船码头相连,成为重要的游人集散地。
长期工作和生活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参与此次北京文化论坛时特意选择到通州观摩。在他看来,副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首都建设对世界上很多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但没想到副中心建设展现的变化令人出乎预料。“这样一个充满田园风光野趣的生态环境,对工作或创业都是加分项。来城市副中心享受田野风光,浸润山水之间,岂不快哉?”
“森林书苑”体验科技书香副中心
驱车前行,三大文化设施蕴藏技术奇迹,合奏文旅乐章。
观摩团在一片“银杏林”前下了车。被称为“森林书苑”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是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之一,这一雅称来自其外形设计,即以144棵“银杏树”撑起空间,“银杏叶”形屋盖汇成方正的人文印章。这一结构年发电约25万度,144棵“银杏林”可抗大地震。图书馆建造技术高超,实现世界首例超高玻璃幕墙的生产安装,其最高玻璃幕墙高16米、宽2.5米、重12吨,其实施建设推动我国玻璃原片制造、高大玻璃深加工胶合及超高幕墙施工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走进北京城市图书馆,“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写意画卷徐徐展开。馆内的山间阅览区,面积21800平方米,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山体内侧还设有四个主题场馆,分别是非遗文献馆、少年儿童馆、古籍文献馆以及艺术文献馆。另有山间阅览区、元宇宙体验馆等20多种特色空间,为读者提供经典传习、艺术感知、展览互动等多维文化体验新场景。测绘显示,北京城市图书馆大厅有效总占地面积约为2.18万平方米,已取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步行上山,阶梯形阅览区尽收眼底,山间阅览区的每张桌子上都安装有智慧桌面,读者可轻松触达各种阅读服务,联动预约、咨询、阅读、推荐、立体书库、机器人等软硬件资源。在智慧桌面的旁边设立一盏智能台灯,刷取读者卡,即可自动调整到读者上次使用的灯光设定,拥有可记忆的“专属书灯”。灯柱上的摄像头还实现指点查词、指点翻译等识别阅读功能。
据介绍,该馆藏书能力达800万册,另外提供百余个数据库、400余万册电子书、近5万种电子报刊多平台线上服务,资源总量达600TB。书架上方的这些电脑,就是为实现这些电子资源的现场阅读而设立的。
环顾四周,可以看到整栋建筑的建筑立面都由玻璃幕墙构成,没有龙骨。这就是图书馆最具特色的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墙结构,全馆通过276块玻璃幕墙保持了建筑内外开阔的视觉连接。夜晚,整座图书馆化身为璀璨剔透的“水晶艺术品”。
图书馆视野最为开阔的地方,就是眼前的“知识山丘”,其下侧有一条63米长动态的影像丝带,被称为数字长卷,这两个部分既可以单独展示,也可以进行画面的联动展示。“现在展示的是人们阅读的画面,当不同的画中人各自翻开一本书时,知识山丘会呈现不同的画面,象征着读者在书中领略的不同世界与想象。比如画面可以是从宋代到清代不同时期的听琴图、雅集图中截取的文人生活场景等。”科技带来的阅读新体验让观摩嘉宾赞叹不已。
徜徉于“知识山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对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创意与科技内涵赞不绝口。“这座图书馆非常现代超前,与国际紧密接轨。作为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24小时智能服务惠民便民。如果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孩子和家庭到这里来,参与文化活动,会发挥更好的功能。”
城市图书馆集建筑之美、阅读之美、艺术之美、智慧之美于一体,满足读者学习知识、感受艺术、体验创新等多元文化需求。走出图书馆,与之相连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也各有一番惊人风采。据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自2023年12月27日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360余万人次,并刚刚在此次文化论坛期间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十大事件,已经成为辐射京津冀三地的文化新地标和备受市民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城市绿心感受“锈带变秀带”
大运河畔,老工业区变身千顷绿心,成就花园城市,三大文化设施所在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绿草如茵,一场沁人心脾的“绿心”之旅全面开启。漫步园中,千年惠林、运河故道等点位无不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的绿心公园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标志工程、重大节点工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充分诠释了‘先植绿,再筑城’的理念。”讲解员介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由老工业区变身而来,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该公园规划建设突出生态、文化、活力、智慧四大理念,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绿色地标”,被评为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园区内融合二十四节气文化、地域文化、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共同构成公园三十六景,构建起“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的城市“绿肺”。
建于1978年的东方化工厂位于通州古运河畔。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利用化工厂遗址创新建立生态保育核,将场地再生和生态保育融入其中,构建起多样化的动植物群落,既有涵养生态功能,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生态板块组成部分。
千年惠林的“千年”呼应千年城市的要求和绿心北侧的“千年城市守望林”,表达对副中心建成千年城市的美好祝愿。“惠”本意为仁爱与赠予,呼应绿心服务人民,保护生态的发展定位。千年惠林曾是国家领导人参与植树活动的所在地,也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特色景点。
城市绿心也延续着千年中华文脉,运河故道和小圣庙遗址等古迹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园区内的运河故道是原大运河的一段,参照清代《潞河督运图》打造出故道景观,全长2.5公里,最宽处50米,整体描绘故道8个主题景点。故道沿岸建设了550米木栈道,水系内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丰富景象、净化水质。园区西侧是正在建设中的六环高线公园,建成后,车流将在地下隧道通过,地面以上原有东六环主路将建成高线公园,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的世界级公共活力空间。
嘉宾们乘坐观光车穿越园区,打卡独特的二十四节气景观,在“绿心”里亲近自然、感受绿色。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韩晗认为,绿心森林公园是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再利用的典范,是“锈带变秀带”的标杆项目,它以生态保育的先进策略,完整地保护并合理再利用了老厂房及烟囱等建筑,保留了非常珍贵的红色工业记忆,彰显出首都工业遗产旅游走在前列的创新能力,有着国际化、世界级与面向未来的重要价值。
作者:崔伟玮
记者:关一文,方非